葛紅林說,在我國氮、磷、鉀三種基礎肥料中,氮肥產能過剩,磷肥完全可以自給自足,唯獨鉀肥需要進口,依存度高達50%以上且有逐年提高的趨勢。 數據顯示,我國年需求鉀肥約1700萬噸,且全國仍有56%的耕地處于缺鉀狀態(tài)。由于需要大量進口,定價話語權較弱。鉀肥港口提貨價從2021年年初的2000元/噸上升到年底的3900元/噸。今年2月,鉀肥價格一路上升至4300元/噸,突破近十年歷史高點。 “究其原因,主要在于我國是鉀資源消費大國,需求量占世界20%以上,但儲量僅占世界6%,嚴重稀缺?!备鸺t林說,從目前我國鉀肥進口來源上看,從俄羅斯、加拿大、白俄羅斯三國進口的鉀肥占總進口量的81%,進口集中度高,鉀肥價格受到國際寡頭供應商的控制。特別去年以來,地緣政治風險加劇,鉀肥供應緊張,導致價格持續(xù)上漲。 葛紅林介紹,我國早在“十五”期間就提出了鉀肥產業(yè)“三三三制”的設想,即國產1/3、進口1/3、境外鉀肥基地1/3。目前,我國在境外的“尋鉀”項目共有34個,分布在12個國家,僅有老撾2個項目實現了規(guī)?;a,但產能規(guī)模較小,不能滿足國內鉀肥進口的需求。
當前應充分認識到境外鉀鹽生產和儲備基地建設的重要性。攝影/章軻
對于境外鉀鹽生產基地為何發(fā)展緩慢的問題,葛紅林分析說,境外鉀鹽項目所在國的金融支持力度弱,中資企業(yè)無法在當地金融機構實現融資,而我國的金融機構對境外鉀肥(資源)企業(yè)融資存在諸多限制。在這種情況下,企業(yè)只能通過自有資金滾動開發(fā),制約了境外鉀肥生產基地的發(fā)展。 葛紅林認為,國家有關部門應在金融、流通和稅收等政策上,為境外鉀鹽項目提供支持。在金融政策上,應充分認識到境外鉀鹽生產和儲備基地建設的重要性,加大對境外鉀肥生產(中資)企業(yè)信貸支持力度,包括突破其境外資產不能抵押的慣例。同時,在資本市場上,鼓勵中資企業(yè)通過發(fā)行股票、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重組并購境外鉀鹽資產,并利用其融資優(yōu)勢,快速推進產能的提升。 我國境外鉀肥通過4家具有鉀肥進口代理資質的企業(yè)進行回國銷售,境外生產企業(yè)無法進行直銷。葛紅林認為,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的加碼,不僅降低了鉀肥供應效率,也直接推高了鉀肥價格。他建議給予境外鉀肥生產企業(yè)(中資)進口直銷資質。 目前,鉀肥回國返銷需繳9%的增值稅,一噸鉀肥返銷國內需繳53美元,而銷往東南亞、南亞等其他國家沒有這個稅負。不考慮運距雜費等,僅此一項,成本就增加345元人民幣/噸。 在稅收政策上,葛紅林建議對已經在境外開展鉀肥規(guī)?;a的中資企業(yè),加大鉀肥返銷國內的稅收支持力度。參考國際市場的做法,降低或取消增值稅等相關稅費,降低返銷成本,提高境外鉀肥生產企業(yè)回國銷售的積極性。 來源/第一財經